大众日报记者 齐静
山东村庄加强乡风家风民俗建造,推出“德孝基金”“孝善红黄榜”等立异行动
孝老爱亲 德润齐鲁
“奶奶患病卧床十多年,尽管咱们轮番关照,但下炕出门必需求两个人搀扶,特别不方便。村里‘德孝基金会’得知状况后,找来理发师上门给奶奶免费剪发。”近来,胶州市九龙大街小荒村乡民杨焕说,看着基金会作业人员热心照顾奶奶,自己很受牵动,觉得更要把奶奶照顾好。
杨焕口中的“德孝基金会”,是小荒村践行孝老爱亲优异传统文明的很多行动之一。近年来,因为小荒村的年青人多在外务工,村里白叟既需求照顾也需求陪同,我们便商议出资建立了基金会。从基金会建立至今,仅有360多口人的小荒村已有290余人为“德孝基金会”捐款捐物。“基金会每年会为白叟免费理发、送生日祝愿,还会评选赞誉优异典型,不只让白叟享受到关心关心,对教育子女、宏扬德孝之风,也起到了活跃效果。”德孝基金会会长杨文邦说。
教民亲爱,莫长于孝。近年来,山东各地着力宏扬孝善文明,以建造品德讲堂、建立“德孝基金”等为抓手,倡议孝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传统美德,推进构成孝老爱亲的文明风气。
每个周日晚上,济宁市泗水县兴儒公园广场总是围坐着一群人,讲课的教师或坐或站,侃侃而谈,教学的内容是《论语》《中庸》《礼记》等儒家经典。结合一个个生动详细的故事,“孝”“诚”“爱”“仁”等儒家思想被传递给每位听众。
依托村庄儒学讲堂、圣源公益国学大讲堂、广场儒学讲堂“三个讲堂”,泗水县活跃打造“儒风孝道之乡”。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曾把“村庄儒学讲堂”的成效归纳为5个“少”:村里不孝顺的少了,骂街吵架的少了,偷东西的少了,乱倒垃圾的少了,喝闲酒的少了。
大众思想上认知认同,行动上才会自觉自愿。为使“三个讲堂”长时间发挥效果,泗水县进一步完善常态长效作业机制,立异展开新时代文明实践“自愿+诚信”积分制管理作业,将大众参加儒学讲堂等活动归入积分鉴定事项,招引更多人参加儒学讲堂活动。
“快看看,大街和村里领导给登上孝善红榜的示范户佩戴了红花,还发了奖品……”前不久,在临沂市兰陵县卞庄大街晒米城前村村委会院内,村党支部书记苑磊对登上红榜的示范户进行了赞誉,并对上了黄榜的乡民进行警示教育。
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,发挥典范典型引领效果,是培养孝老爱亲、和亲睦邻新风的又一重要方法。兰陵县在各镇、村广泛展开孝善红黄榜评选活动,以红榜为引领,将黄榜作为警示。“每次榜单公示后,乡民们都会拍照发朋友圈,做好事的人成了‘红人’,村里还使用大喇叭、村务微信作业群等,宣扬红榜人员先进事迹,让更多大众自觉向先进学习,向榜样看齐。”苑磊说。
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伊家村经过建立“陪你到老”自愿服务队,引导越来越多乡民参加敬老助老自愿服务活动;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黄东村办起“一元餐厅”,村里70周岁以上白叟每次就餐只掏1元钱即可……山东经过立异和加强社会管理模式,推进孝老爱亲观念家喻户晓,鼓舞人们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把孝敬父母延伸到敬重、保护社会上一切的老年人。